- 主页
- 指标体系
数智素养 无处不在
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是教师从事数智化职业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需的专业能力,要求教师能够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与职业教育活动有效融合,提高对数据信息进行检索、获取、分析、处理,以及利用其解决教育教学等方面实际问题的能力。

职业教育教师 数智素养 指标体系
教师数智素养是教师在数智化时代所体现出的一种综合素养,职业教育教师一方面要结合职业教育教学特色主动发展自身数智素养,另一方面要主动对接产业数智化转型需求,培养数智化人才。
因此,我们从职业教育教师的基本数智素养,教师在教学中的数智化应用素养,以及职业教育特色下教师应具备的数智素养等三个维度出发,构建了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的 5 个一级指标,即认知、责任、技能、应用、职业性,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计了 13 个二级指标和 33 个三级指标。

术语
准备好开始使用了么?
留下你的信息,开始使用数字能力模型吧
在免费试用
了解指标
认知
对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理解认识,以及开展教育数智化转型的主观能动性。
对数字化和智能化基础知识、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基本认知,以及对常见的数字化、智能化通用工具的基本应用。
基础知识
能够掌握有关数字化、智能化的基本知识及常用术语,通过自主学习或参加培训及时了解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发展现状和趋势。
常规操作
能够掌握常见的数字化、智能化通用工具的应用操作技能,正确使用有关硬件设备。
对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提升教育公平性、包容性及其他潜在价值的理解,以及对开展教育数智化转型的态度、意愿和意志。
价值理解
能够认识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促进教育公平、增强教育包容性的重要价值,以及在传承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科学精神、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
变革意愿
能够接受教育数智化对教育教学带来的变化,具有主动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行教学改革创新的意愿;建立教育数智化思维方式,具备迎接挑战、克服困难的信心与毅力。
责任
在教育数智化转型中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以及必须具备的网络安全防护意识与能力。
在教育数智化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和应遵守的道德规范,以及合法合规使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自觉性。
伦理道德
能够认识教师在教育数智化发展中的关键角色、主要责任和权利义务,自觉践行教育数智化伦理道德要求。
行为规范
能够遵守《文明上网自律公约》和相关法律法规,示范和指导学生合法合规、安全负责地使用数字化、智能化产品和服务,自觉保护知识产权和数据隐私。
保护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的意识和能力。
安全意识
能够树立网络主权意识、网络法制意识、意识形态安全意识、个人信息安全意识;掌握网络安全的基本原则、风险防范和数据保护知识;认识网络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影响,能自我调节心理状态。
防护能力
能够采取必要措施防范网络受到攻击、侵入、干扰、破坏和被非法使用,使网络处于稳定可靠运行状态,保障网络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可用性。
技能
为适应教育数智化转型而应具备的沟通合作、问题解决等基本技能。
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进行沟通交流、团队合作以及在专业学习社区中在线互动的能力。
与人沟通
能够利用常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工具,在专业学习社区中与他人交流信息、分享观点,开展有效沟通。
团队合作
能够参与线上研讨、教研活动,参加数字课程或人工智能课程的备课或讲授;在数字化学习、研究等共同体中完成工作任务、开展团队协作。
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合理选择、安装、使用网络教学平台和软件,指导学生在线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平台选用
能够选择网络教学平台及其他教学应用软件,指导学生完成平台安装、注册、登录等在线学习准备,解决在平台选用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在线指导
能够指导学生制定在线学习计划,使用数字教学资源,解决各类在线学习问题;在职责范围内解决学生在学习、实习、科研、创业、就业等方面的问题,建立教育教学问题台账。
跟踪反思
能够跟踪教育数智化平台、工具的应用情况,反思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优化调整。
应用
使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完成教学设计、资源建设、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的专业化应用能力。
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或工具确定教学目标、制订教学方案、形成教学模式的能力。
目标确定
能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教育目标分类法或职业教育目标分类法设计教学目标,确定教学标准,并应用知识图谱、能力图谱、思维导图等方式予以呈现。
方案制订
能够运用教育数智化工具进行学情分析,了解学生需求差异,设计分众化、个性化教学方案;在方案中体现大中小学思政教育一体建设、知识体系连贯构筑、技术技能持续提升、职前职后接续培养、职教普教纵横相通等理念。
模式运用
能够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模式,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虚拟仿真、数字人辅助教学等,设计数智化教学技术路线;在教学实践中推陈出新,探索建立个性化的数智教学模式。
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搜集资源、转化资源、利用资源、制作资源以及开发数字教材的能力。
资源转化
能够根据教学需要搜集线上数字资源,转换数据格式,建立储存本地或云端的多模态、专业化教学“资源池”。
资源甄选
能够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等国内外资源库或信息平台,从中甄别选取优质的在线教学资源,纳入教学计划、融入课程教学、列入学习菜单。
资源制作
能够制作符合教学目标要求的课件、图表、动画、视频、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软件准备教学资料,辅助编制教案(大纲);建设在线考试测评题库,制作电子试卷。
教材开发
能够依据教学目标整合相关数字资源,开发数字教材;在数字教材开发中落实思政课程、课程思政、网络思政等要求,促进思政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深度融合。
依据教学目标和计划,进行教学准备、组织教学活动以及支持学生课内外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准备
能够以教学目标和计划为依据,进行真实的、虚拟的或混合式的教学环境准备,包括且不限于教学平台、教学软件、多媒体教室或其他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准备工作;与授课对象进行沟通,安排课前课后学习任务等。
教学组织
能够运用选定的数字化、智能化教学模式开展理论教学或实践教学(包括实验、实习、实训);组织在线学习、在线讨论、在线考评,确保信度、效度与公平。
学习支持
能够指导和组织学生在课内外利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工具开展自主学习,指导学生自主管理学习进度,在线监测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将自主学习纳入教学计划、成果纳入考评范围。
使用数字工具采集教学数据、研判教学质量、分析教学问题及持续改进优化教学的能力。
数据采集
能够合理选择与使用平台或数字化测评工具采集教学过程中形成的多模态行为数据,并进行分类、储存和管理。
分析研判
能够选择和应用数据分析模型开展教学数据分析评价,对学生学习行为、教师教学行为、课程目标达成度等进行研判、解读,可视化呈现教学进程中的学生画像、教师画像和课程画像。
持续改进
能够在分析研判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反馈和指导;及时优化调整教学内容、方案和环境等,解决教学问题,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保障教学目标达成。
职业性
将行业企业对职业数字素养和技能要求融入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就业创业等育人活动,推动职业教育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的相关能力。
将数字职业标准、数字技能引入课程,使课程与岗位融通、教学活动与生产活动同步。
数字职业
能够了解本专业相关行业数智化发展趋势,及时将相关数字职业标准转化为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基于数字化工作岗位开展教学,创新育人方式。
数字技能
能够了解本专业相关行业对数字技能的具体要求,将专业化软件或平台的应用能力纳入培养目标、数字技能证书纳入教学评价;培养学生在生产或工作现场的数据信息、系统应用、过程控制及解决问题等相关能力。
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专业,加强人才供给与需求对接,实施协同育人,开展社会服务,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数字岗位就业。
供需对接
能够借助数字工具绘制专业对接产业的谱系图,反映专业(群)、课程与行业企业用人结构、岗位要求的逻辑关系;结合专业开展就业创业教育,鼓励和支持学生在数字化工作岗位就业。
协同育人
能够使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或平台与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合作教学,与企业导师、学生家长等进行常态化沟通,促进家、校、社会协同育人。
社会服务
能够通过大型开放式课程、在线精品课、公开课等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发挥教育数智化优势,针对社会人群的不同需求开展职业培训、职业指导等在线服务;参与行业新标准、职业新标准、专业新标准研发。
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开展数字化、智能化技术的应用研究、中试服务等,实施技术成果转化,培养数字技能人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科技创新
能够承接企业技术或工艺改进、生产流程优化再造、新产品新型号论证研发和中试服务等;应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在行业数据分析、生产或科研过程仿真、“大模型”应用等方面解决实际问题,融入行业企业创新生态。
成果转化
能够运用数字化、智能化工具调查科技成果的市场前景,实施专利申请保护,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促进科研反哺教学,探索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更新课程内容,提高学生的数字技能和创新应用能力。
应用与推广
联合研制单位在《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应用与推广上形成了如下共识。
联合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力量,通过定期的学术研讨会、工作坊和在线协作平台,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指标体系。同时,在现有指标体系基础上,与行企合作推动分行业的职业数智素养标准建设。
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测评平台,形成集指标构建、在线测评、培训提升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全链条评价体系,实现教师数智素养的量化评估,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为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指导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建立开放的数字资源库,汇集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仿真实习软件、职业体验馆和数字艺术馆,共享课件、视频、案例等,实现从专业到行业的数字资源、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共享,促进院校间、区域间的数字资源共享。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上传、下载和交流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更快地将新兴技术融入教学。
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授权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应用。鼓励教师创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和科研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鼓励不同区域、机构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共享知识产权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通过政策引导、示范项目和培训活动,共同推广指标体系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典型学校,展示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提升的实际效果,引领更多教师参与到数智素养的提升中来。
搭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专家的数字交流平台,根据技术发展和教育实践变革,定期对指标体系、测评工具、学习资源进行评估和更新。通过收集反馈、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不断优化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提升路径,确保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将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的实施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以教师数智素养为抓手,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促进学校的基础平台和课程资源的建设,促进教学方法改革、育人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改进等方面的系统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使教师的数智素养水平与行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共同助力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
联合政府、院校、行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力量,通过定期的学术研讨会、工作坊和在线协作平台,集思广益,共同研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现有指标体系。同时,在现有指标体系基础上,与行企合作推动分行业的职业数智素养标准建设。
依托先进的数字化、智能化技术,构建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测评平台,形成集指标构建、在线测评、培训提升等核心功能于一体的全链条评价体系,实现教师数智素养的量化评估,为教师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建议,为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指导依据,为教育行政部门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建立开放的数字资源库,汇集优质的教学资源,引入仿真实习软件、职业体验馆和数字艺术馆,共享课件、视频、案例等,实现从专业到行业的数字资源、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共享,促进院校间、区域间的数字资源共享。通过这个平台,教师可以上传、下载和交流教学资源,促进教师更快地将新兴技术融入教学。
建立合理的知识产权共享机制、授权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教育资源的广泛传播和应用。鼓励教师创造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实际教学和科研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鼓励不同区域、机构之间建立合作机制,共享知识产权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通过政策引导、示范项目和培训活动,共同推广指标体系的应用。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一批典型学校,展示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提升的实际效果,引领更多教师参与到数智素养的提升中来。
搭建不同领域、不同行业专家的数字交流平台,根据技术发展和教育实践变革,定期对指标体系、测评工具、学习资源进行评估和更新。通过收集反馈、数据分析和效果评估,不断优化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提升路径,确保其科学性、实用性和前瞻性。
将职业教育教师数智素养指标体系的实施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紧密结合,以教师数智素养为抓手,促进学校专业建设,促进学校的基础平台和课程资源的建设,促进教学方法改革、育人模式创新、教学评价改进等方面的系统建设。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使教师的数智素养水平与行业需求对接,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共同助力职业教育数智化转型。